今年8月,省人民政府已批准红安县退出贫困县,红安提出“脱贫不脱政策、脱贫不脱责任、脱贫不脱帮扶、脱贫不脱监管”的要求,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,红安县委统战部围绕中心,服务大局,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,凝聚力量,为全县脱贫巩固提升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。
一、抓机制,引领民营企业参与产业脱贫。建立工作协调机制。为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,红安在原“1+12”精准脱贫政策的基础上,针对参与精准扶贫的企业专门研究出台了《红安县精准扶贫“136”工程实施方案》等补充政策,对在行动中被认定为红旗、骨干、优质市场主体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、30万、20万的奖补。
二、抓引导,强化产业帮扶成效。一是抓精准结对。红安县建档立卡贫困村96个,贫困人口56798人,“千企帮千村”行动确定了抓好100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结对帮扶9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,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。二是抓有效帮扶。要求企业把企业转型升级与贫困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,把培育增收产业作为帮扶重点。全县共有249个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,带动贫困户11432户,贫困人口32703人。三是抓示范引领。河仁慈善基金会与我县3个贫困村帮扶对接签订了“联村帮扶”项目协议(城关镇小丰山村、杏花乡高升村、七里坪镇颜邹家村),每村每年帮扶100万元,一帮三年,共计900万元,通过引进本村能人参与经营管理,打造特色农副产业深加工,以产业扶贫助力我县精准脱贫。如今,“联村帮扶”模式已成为全县产业帮扶的示范和样板。
三、抓创新,产业扶贫模式精准发力。一是产业带动模式。通过农业产业化,带动农民致富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灵敬于2008年回到家乡,投资5000多万元,通过合作开发的形式流转七里坪镇付家坳、袁英河、柏林寺等五个村的3500多亩土地,创办湖北富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建设湖羊养殖基地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文化乡村旅游基地,发展生态养殖绿色种植、乡村旅游产业,刘灵敬通过发展产业帮扶贫困村,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。去年,带动贫困户121户600余人,发放工资超过200多万元。二是能人帮扶模式。村企对接联建模式。按照“以企带村,以村促企,双向联动,互利共赢”的总体思路,通过党建联动、发展联谋、环境联建、实事联办,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培育主导产业,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,深入推进精准扶贫。三是公益捐助集中帮扶模式。公益捐助是我县民营企业参与面最广最直接的一种形式,我县大多数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参与了公益捐款。如:新三友数控机床公司向八里、永河、太平等贫困村捐款20余万元;八里金碧园科技园老板钟必林,爱心捐款6万元,一次性资助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子上学读书。
四、建平台,吸引能人回乡激活“归雁经济”。成立了红安县能人回乡创业指挥部办公室,建立了《红安籍在外能人信息库》、制订《红安县能人回乡创业项目指南》,明确了回乡创业项目目标、规模,确定了红安能人回乡创业“双百计划”,即新吸引120名能人回乡签约,项目协议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,实际年投资不低于300万元,流转土地300亩以上。巩固120名能人回乡项目,要求原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万元以上,流转土地300亩以上,带动贫困户30家以上,拟追加协议投资1000万元以上,年投资不低于300万元。出台奖励政策,激励能人回乡创业。出台《红安县支持“三乡”工程建设十项政策》。对“三乡”工程主体(含新建、续建)参与精准扶贫的,同等享受县政府出台的产业奖补政策;着眼项目质效,引导能人回乡创业。拟订了《关于切实做好能人回乡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坚持生态优先,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理念,把高质量发展要求摆在项目建设的首位,做到签约一批项目、发展一批产业、带动一方经济、致富一方百姓。截至目前,全县签约能人回乡项目139个(新引项目103个,巩固项目36个),其中民营企业直接参与的项目达105个,协议投资额48.62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