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通城县委狠抓“四项措施”落实到位,不断加大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力度,为党外干部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,充分释放了全县党外干部干事创业正能量。
一、完善工作机制,畅通培养渠道。一是争取县委支持。定期向县委常委会专题汇报,提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的意见和建议,推进党外干部工作纳入全县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总体规划,做到与党内干部同步培养管理、同步选拔使用。二是强化协调配合。与县委组织部建立了党外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共同制定研究培养使用政策,推动工作落实;与县人大、县政协机关沟通协调,定期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,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难题。在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农业等重点部门确定了专人负责统战工作,加强对党外干部和人才的联系。三是落实联谊交友。印发《关于切实加强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的通知》,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,确定县政府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名单。2019年共有15名领导干部与20名党外干部对结联谊,开展交心谈心。
二、坚持备用结合,实行动态管理 。一是多方推荐“选苗子”。着力拓宽择人领域,打破区域行业界限,形成了由组织、统战部门牵头负责,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有关社会团体、“两新”组织以及基层党委广泛参与的党外干部工作格局。二是建好管好人才库。通过层层推荐,走访调研,听取各方面对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,按照近期使用、长期培养要求,建立了党外干部人才库,并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更新、动态管理。三是完备人才梯次结构。有意识地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,把重点关注的党外干部纳入后备人才库,做到培养有目标,推荐有对象,安排有人选。目前,通城县党外干部队伍中,副县职领导干部4人,正科职干部3人,副科职干部12人,梯次结构布局合理。
三、强化培训锻炼,提升综合素质。一是做实常规培训。紧紧依托县委党校等培训机构,在各类主体班次中安排党外干部参加培训。有计划、有步骤地组织党外干部参加省、市统战系统举办的培训班学习。今年,已安排10名党外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,累计培训党外干部67人次。二是加强挂职锻炼。积极选派政治素质好、具有发展潜力的党外干部挂职锻炼。安排1名副处级干部到省直部门挂职锻炼,4名党外干部到市直单位挂职锻炼,帮助他们丰富阅历,增长才干。三是实施多岗历练。针对党外干部大多阅历相对单一、组织领导和行政管理能力不足的特点,采取安排多岗锻炼方式,选派新提拔的3名副科级党外干部到乡镇基层磨炼,使党外干部在脱贫攻坚、项目建设、信访维稳等“急、难、险、重”工作中接地气、强本领;选派1名副处级、3名优秀的党外正科级干部交流到其他部门担任正职,助推全面发展,加快提升领导能力。
四、注重提拔任用,激发工作活力。一是及时推荐选拔。在县领导班子换届、县直部门和乡镇班子日常调整配备时,县委统战部与组织部密切沟通,第一时间把德才素质好、工作能力强、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党外干部推荐给县委,并与组织部门共同做好选拔使用工作,积极推进党外正职人选安排使用工作。近年来,党外干部提拔为副县级1人、正科级1人、县直部门正职3人,打破了党外干部使用“一副到底”的局面。二是注重政治安排。积极提名推荐党外干部担任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并予以优先安排,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。共安排党外干部为市人大代表2人、市政协委员4人、县人大代表4人、县政协委员22人。三是加强履职管理。全县各单位、乡镇在年度分工时对党外领导干部与其他领导干部同步安排工作,年度述职述廉会议上,党外领导干部与其他领导干部一同向基层党组织进行述职述廉,并报县委统战部备案,精准掌握党外干部的工作情况。